“中国很可能在AI医疗领域引领全球”,多领域专家共话AI医疗生态
“你以为我是在飞机上看视频吗?其实电脑上显示的是数字病理影像,我正借助AI做诊断分析。”5月7日,在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丁”)举行的AI医疗新质生产力创新实践与理论研讨会上,亚洲数字病理学会(ASDP)主席Dr.Junya Fukuoka展示的一张“空中读片”工作照,成为人工智能重构医疗生态的鲜活场景。这位国际权威专家在看到兰丁宫颈癌AI筛查全流程后感叹:“中国很可能在AI医疗领域引领全球。”
研讨会现场。
亚洲数字病理学会(ASDP)主席Dr. Junya Fukuoka。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胡立君。
兰丁是全球最大规模宫颈癌筛查的技术提供方,也是全球最早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云诊断技术应用于癌细胞病理诊断的企业。其开创的“AI大模型+数字云平台+机器人”模式,在湖北省连续三年为适龄妇女进行全覆盖的免费宫颈癌筛查项目中得到验证。当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胡立君评价该项目为“世界领先的AI医疗生态合作成功案例”。
兰丁董事长孙小蓉。
“如今,医疗生态正发生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兰丁董事长孙小蓉表示,传统医疗依赖医生经验与患者直接互动,而AI技术使得医生、患者、技术三者在数据的纽带下协同共生。具体来说,患者就诊中产生的数据,如同驱动AI迭代升级的“燃料”,助力医生实现更精准高效的诊断。
与会嘉宾合影。
研讨会上,病理医生、临床医生、经济学学者等多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医疗生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石军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石军伟认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提高医疗质量和可及性,降低成本,破解“不可能三角”。但其经济价值高低,取决于社会能否以开放心态推动技术落地,最终实现生产力解放与人类福祉提升的双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细胞学专家刘利敏。
“AI不会替代医生,是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的有力工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细胞学专家刘利敏表示,医生在AI医疗转型阶段应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复杂病例诊断及治疗上来,并指导技术迭代,提升AI可靠性。
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病理科主任李军川。
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向前,规则的灯塔也亟待点亮。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病理科主任李军川提出,当前法律框架下,医生仍是AI诊断的责任主体,技术开发者与医疗机构亦需在数据安全、算法透明等方面承担义务,进行技术迭代、监管强化与伦理规范。
“共建AI医疗生态,要开发可量化的价值评估指标。”胡立君补充,推进AI医疗广泛落地需构建完善的支付体系,组织“临床医生+AI专家+法律专家”的跨学科协作团队,分阶段推进应用。
据悉,兰丁已经完成“多模态大模型+平台化部署”的AI医疗应用落地全过程。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构建起链接2000余家医疗机构的生态网络,并将AI医疗服务拓展至全球10余个国家。“未来,我们将持续参与构建开放共赢的AI医疗生态圈,让中国方案成为撬动世界AI医疗事业发展的战略支点。”孙小蓉表示。(长江日报记者赵萌萌 通讯员李文雅 黄献新)